五月時,我在實踐工設研究所的課程來到第六週,曾經帶同學來此勘查大稻程,當時拍了下方的那張照片紀念。幾個月後,我們又回到現場,這次帶來「大稻程擬想」六組針對大稻程的設計提案。
昨天雖然午後下了場大雨,奕成、旭建還有許多老朋友都來到現場給我們打氣,還有Jerry離開中研院不久就一直在背後給我支持的樂助朋友們。
看這相隔幾個月的照片,老師我跟同學們教學相長的收穫,幾個月前幾乎無法想像,可以問心無愧給自己的努力好好鼓勵。
一位朋友聽完昨天的發表會後,回去一晚沈澱,特地寫了一封長長的感想給我們回饋,也像用文字從旁觀者的角度給了我們一張珍貴的拍照留影,我細細閱讀不只對同學,對我也有很多意外的啟發,字裡行間更有許多期許與鼓勵。我徵得同意,保持匿名,在此分享紀念。
Continue reading "思劇場社計發表(樂助者來信)" »
此刻非常疲累,恐怖週後的次一週,一樣沒有一刻得閒,每天都在睡眠不足下繼續戰鬥,幾乎隨時都想關起來睡個飽,但我明天還要去新竹主持社會學年會的一個場次,對照今天下午的經歷一定會有很深的對比感觸,We'll see。
今天下午去實踐工設參加Nick Rhodes(CSM, UK) 主持international workshop的學生發表會,看了同學環繞主題Luxury Brand的六組成果發表,當然也跟著湊嘴發言玩了一下,熱絡開放直言但歡笑不止的氣氛很合我的胃口。Nick的Workshop跟我在清大課程的主題有 些接近,因此可以很清楚對照設計領域的教學/實作方式,這是我實在擋不住誘惑跑去泡一下午的原因。
每一組報告前,系主任就遞給我學生的背景清單,大約有八位是來自英美德的外籍學生,本地研究生的背景都挺不錯的,短短5天的workshop後拿出來的成 績頗為驚人,年輕人熬夜爆肝弄出的創作令人印象深刻,各組高低互見但最低的也不差,最高的觀念與結構都挺飽和的,team work與英語發表應該在此都習以為常,這是可以帶出國比賽不怕頂不住的台灣年輕人,雖然零星有些timid的(大概是大學部學生)但總體印象就是非常生 猛。今天來過現場看了學生的樣子,也給我下學期開Social Design的課吃了顆定心丸,應該可以出現有趣的畫面,期待。
Continue reading "意外的「實踐週」、「設計週」" »
最近怎麼感覺又來一波「學用落差」的話題,學圈好像也摸索出一套對付學術指導的buffering之道,反正中華文化慣於在「正名」的categorical manipulation上虛實辯證,你要的條條目目我都給你,記錄上好看,存檔時容易。
我一直覺得「學用落差」未被spell out的前提才是問題,「學」在學校這邊,「用」當然在就業市場那邊,「學用落差」因此是「學校教育無法滿足就業市場需求」的問題,講更白一點就是要學校扛起「失業問題」,更具體講,把「失業歸之於教育體系供給失靈」的問題。
教育/經濟官僚沒講白的看法顯然是:學校教育要「務實地」提供市場中「可用」的人力;相對於此,反抗教育商品化/工具化的學者則強調:學問本來就不是要拿來用的,拿用的心態來學習是教育本質的崩壞。
我一直都覺得這兩者都有問題,而且充滿著中華文化臭醬缸的氣息,前者官僚版本與後者士大夫版本,針鋒相對但裡子是相通的。
Continue reading "湊熱鬧談「學用落差」" »
今天日本助理來幫忙,終於第一次把統計資料整理出一小塊出來,方正小巧有些趣味。
助理是早稻田大社會學專攻的碩士生,我還是習慣不改,喜歡用互動的方式訓練助理從資料中讀出訊息的能力。我每次都問她,妳讀到甚麼?沒有了嗎?然後再找出一點東西,讓她嚇一跳。
還有一些作業的習慣也很重要,譬如,這樣的發現可以用怎樣的表來整理表現?或者,這樣的表格製作方式,可以讀得出來妳要說的意思嗎?或者問,看到這個表的人聽到妳的說明後,猜猜會有怎樣的疑問?
【寫真:陰雨天的芦ノ湖邊】
Continue reading "「研究中」的小喜悅" »
東北大學的一位日本學生,學期初時告訴我他想要申請到美國讀書,到了學期末,很沮喪地跑來告訴我,他想要晚些出國了。我聽了告訴他,人的成長很難用表面的指標來看,所以也不需要沮喪。你應該想的是,我想要甚麼?想成為甚麼?因此現在該做甚麼?
就拿出國讀書的目標來看,重點應該不是出國,而是出國想要得到甚麼吧?有些動物起步加速很快,但跑得不遠,有些看起來起步慢些,但最後跑得更遠。晚
了一年半載不是問題,我建議他該想想,現在這個時候,人在日本東北大學,這段期間該做些甚麼?甚麼是最該做的事?如果現在準備得好,出國後學習速率效率都
因此更佳,那晚些出國並不是甚麼損失。太多「當初如果那樣就好...」的人生感慨,不都在提醒我們該多想想「此時此刻,我該做甚麼」地專注過日子嗎?
Continue reading "回顧上半年的學習計畫" »
沼崎一郎教授是東北大學的文化人類學者,他的博士論文研究台灣的企業網絡,尤其是台南幫,那是許多年以前的事了。目前,對我而言更重要的身份是即將於4月份合開課程的教授。
上網找尋沼崎一郎教授的資料,你大概會發現到另外一個同名同姓的日本教授,那位教授研究男性學,發表許多關於如何防治家庭暴力,支援性暴力受害者的書籍。
其實,他們是同一個人。
Continue reading "讀《男人為何選擇暴力?》有感" »
週日上午到中研院院區用餐並散步,看到基因體研究中心前的小屋已經拆除,只剩下幾個梁柱,還有滿地的垃圾。
高聳明亮、容納尖端研究人才的玻璃帷幕大型建築,緊鄰十步之遠則是超過50年歷史的單層檜木屋,早已被遺棄的標本風乾室。我剛好帶著相機,便拍了幾張最後的建築殘骸當作紀念。
我在中研院已經好多年了,每天由此經過,從來也沒有注意到這個小小的建築,有一天她突然間引起我的注目,非常別緻而有生趣的木屋,配合基因體研究中心前剛剛整理出來的綠地,還有幾棵散置的大樹,在晨昏時刻或者下著細語的清爽日子,尤其迷人,單單靜靜望著,彷彿便可療癒研究工作的緊張。
Continue reading "舊的 and/or 新的" »
一位網友Misa留言,問我「當初怎樣學好日文的」?除了吳老師幫忙外,還有甚麼自修的方法?
其實我學日文的一些很不成熟的經驗已經blog很多次了,就盡量不重複,再來談一點。
首先,一個好消息,吳老師(學界很多朋友都是向他學習日語)最近又要開新課,從あいうえお開始,真是難得的機會,我以為老師已經不再從頭開新班了。尤其如果你是以閱讀為學習日語的主要目的,喜歡讀書的吳老師是很難得碰到的好老師。真的下決心想要學日語的朋友,不要錯過。
Continue reading "生活帶動語言學習" »
Web 2.0的說法最近開始流行,主張以blog為核心的參與架構快速發展,已經將網際網路推向一個嶄新的階段,民眾不再是網頁時期被動的閱讀者,而是blog時代主動的書寫者。單單以MSN Space等四家服務供應商的資料估算,blog數目今年便將突破5千萬。如此大規模的網路書寫,不管最終的社會影響如何,確實是個不可忽視的社會趨勢。
媒體變遷的時代意義不可小覷 。
印聖經,曾因打破羅馬教會對詮釋權的獨占,帶來新教革命。印新聞,打破了地域與方言的藩籬,從閱讀的「想像共同體」中孕育了國民國家。印小說,讓農婦村姑都為浪漫愛的自由精神所鼓舞,階級的身份秩序中於是脫落出現代意義的個人。15世紀中葉,古騰堡(Gutenberg)印刷機的發明曾直接間接導致歐洲封建秩序的崩解,也催生了現代社會的降臨。
Continue reading "「後古騰堡」的門檻" »
Recent Comments